歷史沿革 | 回上一頁 |
壹、追本溯源: 「中洲」,行政區域隸屬學甲鎮,昔為學甲十三庄之一,相傳明鄭入臺以後,有一運糧官名為陳一桂(或為陳一貴)率領其部眾在「頭港」與將軍溪畔的「頭前寮」登陸,並在這兩個地方之間的浮洲建立聚落,初取名為「中州」,大有再 返「神州」復我大明之意,後來以此寫成「中洲」。 運糧官陳一桂登陸中洲之後,率領子陳昭龍、陳石龍、陳瑞龍全家共十三口開墾中洲,之後子孫綿延,遍佈各地,而其亦成為中洲陳姓始祖;後裔子孫為紀念祖先篳路襤縷、披荊斬棘之精神,於現今民吉里東側的空地以「舊埕鹽田公業價款」興建陳桂記大宗祠,自民國五十年起每逢農曆七月一日舉行祭祖大典,緬懷祖德。 現今「中洲」地處學甲鎮的西端,大抵以一七四線縣道為界,在路南為「港仔底南」,在路北則為「港仔底北」。「港仔底南」包括了現有的西進里與民吉里,並且和北門鄉毗鄰;「港仔底北」則包括了現有的光明里和白渚里,其東則為「東 頭」,過了港就是「過港仔」了。整個區域中心與邊陲地帶距離學甲鎮公所大約 二至六公里,居民生活質樸,工商業並不發達,大抵以務農為主,是典型的農業村莊。 |
白礁亭前熱鬧場面 |
貳、設治經過:
「中洲」之開發始於明鄭時代,居民於此登陸後向四周屯墾開發,經年累月,人口逐漸增加,到了清朝統一台灣以後,「中洲」已經是學甲、北門地區人口密集的村庄。
光緒元年,台灣設置台灣、台北兩府,台灣府轄有台灣、嘉義兩縣,中洲隸屬嘉義縣府所管。光緒十四年,台灣府新設台南府、台東直轄洲,「中洲」亦隸屬於台南府轄下之嘉義縣。甲午戰爭後,台灣割讓日本,日政府於大正元年(民前十六年二月十六日)將台北、台灣、台南等三府改為台北、台中、台南等三縣、學甲社改稱為學甲堡,「中洲」和學甲、宅子港、學甲寮、溪洲子寮、溪底寮、北門嶼、蚵寮及渡仔頭等庄為期所轄,仍隸台南縣;同年四月一日更改地方官制改隸屬嘉義縣。
翌年(大正二年、民前十五年)十二月二十八日改編為中洲第九區,學甲第十區,各置區長,第九區轄有「中洲」、溪底寮、北門嶼、蚵寮、渡仔頭等社,第十區轄有學甲、宅子港、學甲寮、溪洲子寮等庄。民前十一年(大正六年)十月二十六日廢縣改廳,隸屬鹽水港廳北門嶼支廳。
至民前二年(大正十五年)鹽水港廳合為台南廳,仍隸台南廳北門嶼支廳。迨至民國九年十月一日實行街庄制,廢區置庄,將「中洲」、學甲兩區合併為「學甲庄」隸屬於台南洲北門郡,至此「中洲」和學甲、宅子港、學甲寮、溪洲子寮等五大段同歸學甲所轄,直至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十日改庄為鄉,五十七年二月二日學甲鄉改制學甲鎮,此一行政隸屬關係不曾再有任何變更。 |
|
174縣道貫穿中洲 |
中洲174縣道上的迎賓樹 |
參、各里沿革:《請點選中洲行政區域》
| 鄭王登陸紀念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