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進里 | 面積:2.0平方公里;鄰數:十鄰;戶數:一八九戶 | 回上一頁 |
歷屆里長:
日據時代:
光 復 後: |
中洲市場 |
竹圍仔角 |
眺望頭前山景色 |
沿革: 「西進里」位於中洲西南角包括中洲部分地區,「頭前寮」、「西 」、「棧寮」、「二重港」一小部份,日據時代劃為「中洲五保」,台灣光復以後首任村長陳丁 先生會同村民,共同命名為「西進村」,取其「中洲之西,團結進步」之意,民國五十七年隨學甲升格為鎮而調整為「西進里」。西進里為中洲本部四里(另三里為白渚、光明、民吉)中庄頭分佈最廣的一里,除在「中洲」本聚落一部份之外,尚有「竹圍仔」、「頭前山仔」、「西 」、「謝厝寮」、「棧寮」、「二重港」等各小庄頭,分別介紹於後: (一)竹圍仔: 「竹圍仔」位在「中洲」本部落前往「謝厝寮」間西側的聚落。早年因以刺 竹圍屋為籬所以才有「竹圍仔」的名稱。 (二)頭前山仔: 「頭前山仔」位在「竹圍仔」之西,只要走一七四縣道從「二重港」進入「中 洲」,就可望見這片隆突於地表的小山丘。相傳此係白渚里「瓦厝內」陳少卿家 族的私有地,早年為鄉村牧童放牛之地,也是採拔野生番石柳的所在地,惟好景 不在,今墳墓四處,雜樹叢生,陰沉恐怖,昔日美好景緻頗令當今一群人留戀。 「頭前山仔」該地古榕頗多,其中一株已被台南縣政府列管為百年老樹。近來有識之士擬議建設該地為中洲社區居民的休閒場所,只要所有權許可,加上人人願意自動維護,深信對附近農地的耕作,方便居民的休閒,必有莫大的益處。 (三)西部: 「西 」位在「頭前山仔」的西南角,相傳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令百姓植甘 蔗,「中洲」人乃在「中洲」之西設「西 」造糖。「 」之本義為造糖之地,且 位置在「中洲」之西,因此乃留下「西 」之名。此地住戶甚少,有人在此設「養雞場」和「養鵝場」,居民以姓王的居多。 (四)謝厝寮: 「謝厝寮」位在中洲部落的南部,濱臨將軍溪北岸的聚落,係為謝姓人家所開墾,所以稱為「謝厝寮」。該地是明鄭後勤部隊學甲地區先民和庄神保生大帝(大道公)平安登陸最早建寮屯駐之地,所以也叫「頭前寮」。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,慈濟宮保生大帝轄下「學甲十三庄」都會在此地舉行「上白礁」請水火謁 祖祭典。其所擺設祭壇的廣場就叫做「大道公埔」或「大道公坪」。也為了延續 這一有意義的活動,民國六十七年學甲慈濟宮在此興建「白礁亭」祭壇和謁祖紀 念碑,彰顯出早期先民渡臺開墾的歷史地位。 「謝厝寮」居民早期大部分靠將軍溪流域捕魚及耕作為生,將軍溪污染後生 計受到威脅,出外謀生者眾。庄內在日據時代為求庄頭的平安乃在四周種植五株 「五營榕」作五營營寨之所,其中東營和南營兩株巨榕,均被台南縣政府列為珍 貴老樹。 (五)棧寮: 「棧寮」位在「謝厝寮」之西,北門鄉「溪底寮」之南,「台十七線濱海公 路」之東,南臨將軍溪北岸的小庄頭,為劉姓所開墾,昔有「劉家庄」之稱。清 代此地因濱臨將軍溪而成大陸、澎湖貿易的港埠許多行郊在此建寮設立貨棧,遂名為「棧寮」。該地原先居民頗多,後來外移現剩幾戶人家,前台南縣縣長劉博文先生,就是此地出身。 (六)二重港: 此地因昔日由中洲西行,所必經的「兩條溪的小港口」或「兩個小港口的莊 頭」故稱為「二重港」。但現今溪或港已成為陸地,不見以往蹤跡。而今日二重 港因行政上劃分之關係,分別隸屬於學甲鎮及北門鄉。在舊有火車站北側南北縱 向小路以東為西進里,以西則為北門鄉「仁里村」。在感情人文上,「西進里」的 二重港人仍偏於「仁里村」。 |
|
謝厝寮大道公埕 |
西部往裡走 |
西部風光 |
濱海公路棧寮橋 |
謝厝寮廟旁住家 |
運送原料甘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