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吉里 | 面積:0.6平方公里;鄰數:九鄰;戶數:一六一戶 | 回上一頁 |
歷屆里長:
日據時代:
光 復 後: |
陳桂記大宗祠 |
民吉里慈福宮 |
174縣道北側東頭邱 |
沿革: 「民吉里」位於中洲一七四縣道以南,西進里以東的聚落。日據時代行政體 制上規劃為「中洲四保」,台灣光復以後第二任村長陳國達先生以期許村民團結 與吉利祥和為由,命名為「民吉村」,民國五十七年調整為「民吉里」。台灣省農田水利會學甲工作站、學甲農會中洲倉庫、陳桂記大宗祠、角頭廟慈福宮、華興鐵工廠等重要建築機構皆在本里的範疇。 「民吉里」內包含兩個小角頭一為「東頭邱」,一為「箍寮」,現簡介於後: (一)東頭邱: 「東頭邱」位在中洲之東的角頭所以又稱為「東頭角」,係邱姓所開墾,俗稱「東頭邱」。慈福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。 (二)箍寮: 「箍寮」位在「東頭角」之南端,中洲往將軍鄉「巷口」村庄的南一線道路之將軍溪北岸庄頭。據聞早年為小型碼頭市集有造「箍桶」作為盛器之寮多家,以鹽糖和澎湖互通有無,故稱「箍寮」。 「箍寮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是日軍要塞地,在當今將軍溪北岸,橋墩的 西側「林投樹」叢生內駐有日軍,並設高炮陣地,汽船出出入入極為頻繁,並停泊將軍溪沿岸。台灣光復後「箍寮」地籍所有權幾次轉移後,舊有面貌已經不在, 現已設置一家有機肥料工廠和留存乙座舊房舍。民國七十五年,楊寶發縣長於此興建一座跨溪水泥橋,仍命名為「箍寮橋」。相傳在「箍寮」之東有「番園」和 「番園尾」之舊地名,係為三百年前「中洲」唯一耕地,應為平埔族人所開闢才對。 |
|
農田水利會工作站 |
箍寮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