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現況 回上一頁
壹、面積:

現今「中洲」大抵以一七四線縣道為界,地處學甲鎮的西端,西邊與北門鄉毗鄰,南臨將軍溪毗鄰將軍鄉,北接急水溪。行政區域包含學甲鎮所轄光明、白 渚、民吉、西進、光華、頭港等六里,其範圍涵蓋了中洲、新頭港、舊頭港、筏 仔頭、過港仔、箍寮、謝厝寮、二重港(少部分)、西 、棧寮…..大大小小的部 落,由於部落位置分佈零星,整個社區總面績廣達一三、五○三平方公里,人口大約四千二百多人。


鳥瞰中洲景色

中洲田野風光

污染的將軍溪
貳、自然環境:

「中洲」地勢概屬平野,但因靠近沿海地帶,地質鹽分濃厚,加上秋冬之際,乾冷海風強烈,耕作實屬不易,農作物生產限制極多;再者,地形兩側有急水溪、 將軍溪等河流貫通,又位處于嘉南大圳下流,排水密集,排水機能不暢,時遭洪 水之患,居民謀生艱鉅。及至民國八十年代在縣政府及學甲鎮公所共同努力之下 ,投注龐大的經費完成中洲社區的農地重劃,改善農耕環境,多多少少也給社區 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。

參、住民沿革:

中洲現居住民以陳、謝、吳、李、邱、林、戴、蔡、劉、王等幾姓居多,陳 姓子孫尤甚。相傳明永曆年十五年( 西元一六六一年 ),明鄭成功率軍入臺,福 建漳泉兩地百姓,也相繼跟隨來台開墾,其中一支由運糧官陳一桂(或為陳一貴) 率領在「頭港」與將軍溪畔的「頭前寮」登陸,定居此地。此後,眾人篳路藍縷、 披荊斬棘、胼手胝足,經年累月的努力,終於將荒野變為良田,結成部落。各姓 先祖更在此開枝散葉,繁衍宗室,造就中洲的開發與繁榮。

依中洲現況來說,各姓氏目前居住區域如下:

1、 陳姓:

陳姓為中洲最大姓氏,當年始祖陳一桂率領子陳昭龍、陳石龍、陳瑞龍全家 共十三口開墾中洲,之後子孫綿延,遍佈各地,中洲地區六里都有陳姓子孫居住, 「中洲陳」也因而聲名遠播,每年農曆七月一日在「陳桂記大宗祠」所舉辦的祭祖大典是一大盛事,各地陳姓子孫屆時都會齊聚此,共敘倫常,緬懷祖德。

2、 邱姓:

邱姓子孫居住於一七四縣道側,橫跨光華、民吉兩里。此地因位於中洲東邊的庄頭,又為邱姓先祖所開墾,故稱為「東頭邱」,庄廟「慈福宮」也叫做「姓邱廟」,此外,光華里「過港仔」也有為數不少的邱姓居民在此居住。

3、 吳姓:

吳姓子孫居住於新、舊「頭港仔」,當年開基祖吳光覽率仔吳維麟、吳維妹先開墾「舊頭港」,後代子孫以此向東、西兩側開拓,陸續建立了「新頭港」(東 湖)、「西埔內」(西湖)兩庄,雖然後來因行政區域重新劃分,「西埔內」劃歸北 門鄉所管,但是每年新頭港仔吳氏宗祠所舉辦的春、秋祭祖典禮,新、舊「頭港仔」及「西埔內」吳氏後代都會回來參加,以緬懷先祖當年開疆闢土、綿延後世之精神。

4、 謝姓:

謝姓子孫大都居住於西進里「謝厝寮」一帶。「謝厝寮」顧名思義係為謝姓人家所開墾,其位在中洲部落的南部,濱臨將軍溪北岸,該地是明鄭後勤部隊學甲地區先民和庄神保生大帝(大道公)平安登陸最早建寮屯駐之地,所以也叫「頭前寮」。此地居民早期大部分靠將軍溪流域捕魚及耕作為生,將軍溪污染後生計受到威脅,出外謀生者眾。

5、 李姓:

李姓居民早期由學甲煥昌里(七塊厝)移墾而來,初期定居在「新頭港仔」 正北的急水溪北岸「筏仔頭」,後因此處低漥,又臨急水溪畔,不適於居住。民 國七十八年政府下令遷村,另建庄於光華里的最東邊,新社區稱為稱「新筏仔頭 」,李姓居民也隨著遷居於此,目前該庄頭樓房林立,空氣清新有如「世外桃源」, 為政府最成功的遷村計劃。

6、 劉姓:

劉姓世居於「棧寮」棧寮,昔有「劉家庄」之稱。清代此地因濱臨將軍溪而 成大陸、澎湖貿易的港埠,熱鬧無比,後因河道淤淺,不利航運而沒落。該地原 先居民頗多,後來外移,現剩幾戶人家,前台南縣縣長劉博文先生,就是此地出 身。

7、 王姓:

王姓居民大都居住於西進里之「西部」,此地早期以製甘蔗糖為大宗,現今 住戶甚少。另新、舊「頭港仔」也有部分居民姓王。

8、 林、戴、蔡三姓:

林、戴、蔡三姓居民大多居住於中洲西北角尾端的「尾厝」及「茅草埔仔」一帶,多以務農為生。

肆、結語: 本社區自聚落開發以來,代代沿襲傳統美德,加上宗親意識濃厚,民風顯現 忠實純厚、長幼有序;從事農耕工作亦能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在農業掛帥的時 段,整個社區營造出安居樂業、互助安詳的和樂氣氛。惟自工商起飛以後,衝擊 了居民的原有意識,導致出外謀生者眾,社區人口略有萎縮;今後,如何開拓永 續的優質環境與優質的經營方法,有待現有的居民心手相連、通力合作,朝著「團 結」、「和諧」、「有文化」、「有活力」、「有健康」的方向邁進,深信明天的中洲會 更好。


中洲街道

昔日陪嫁禮品

昔日學術講習留念

將軍溪補魚留影